徐谓礼就是命好。
本来,没有人会关心一个没名气的南宋小官——他最大的官,也只不过做到六品官,算是南宋一个中下层官员,古代5品以上才是高层官员。
但这17卷文书一问世,让宋史界震惊的,并不只是文书的主人是谁,而是这四万多字材料,在过去从未见过,全世界独一份。
“从数量来说,它不可能和敦煌吐鲁番文书相比,但它最重要的是,关于中古时期,一个普通南宋中层官员一生的仕宦履历,在这17卷里全过程完整记录,这样一种材料,从目前来看独一无二。”邓小南说。
徐谓礼的文书一出,大家发现,宋代官员的档案制度在实际运作中那么完整规范。从徐谓礼19岁踏入官场的第一天开始,到53岁去世,每走一步,记一步,完整的人生经历,360度监控,内容太硬核了。
官员多面考核,主要是钱粮
徐谓礼一生的文书共有17长卷,由告身、敕黄、印纸三部分组成。
现在我们在展厅能看到的文书,是抄件,也叫录白。
告身的意思,就是阶官的“任命状”,给你一本证书。
徐谓礼的“告身”很壮观,把他从19岁进入官场以来的历次“转官”,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升官凭证,通通抄录一遍,按年代先后编排起来,粘在一起,一共11道,你可以理解为11本证书。
宋代的官制,有点复杂。
一个官员的职官,由阶官和差遣两部分组成,是并存的体系。阶官,相当于我们现在官员的行政级别,比如副科、正科、副处、正处。而差遣,就是官员的实际职务,比如副局长、局长、副县长、县长。
徐谓礼19岁第一次踏入官场,迎面而来第一个官阶就是“承务郎”。
徐谓礼“承务郎”的这一道告身是这么写的,“承务郎新差监临安府量料院兼装卸纲运兼镇城仓徐谓礼”。
“承务郎”,是他的阶官,“新……量料院”,就是他的差遣,也就是他这个官是做什么的,职责是什么。
所以,徐谓礼第一次当官做承务郎,职责是在杭州管仓库,也管理俸禄、军饷。
展厅里数一数,徐谓礼有13道差遣,从中央到地方的任官履历,全部粘在一张纸上,放进棺材里,这就是“敕黄”,共一卷。
在文书里,我们能看到,每年年底,徐谓礼自己会提考核申请。他所在的单位会收集情况,统一报到州里面的相关部门。宋代的一个州,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一个地级市。州里的人事部门就会把这些材料加以核验,由州里的官吏把这些材料抄录到印纸上。